欢迎光临大为书画网    今天是:2024年5月20日 星期一 在线留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   
大为书画网
书画评论
返回上页
您当前的位置:大为书画网首页 -> 书画评论 -> 查阅
众弟子缅怀恩师中石先生


来源:无    浏览次数:3848    日期:2020/11/20

 

编辑: 大为书画网

 

欧阳中石先生

    欧阳中石,著名学者、教育家、书法家,京剧艺术家、研究者,中央文史馆馆员,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八、九、十、十一、十二届委员,中国书法家协会原顾问,当代书法学科建设重要开拓者,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教授、名誉院长。

书文擎旗人

    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中国文化长河中非常灿烂的一章。但是什么是文化?什么是中华文化?书法和文化有什么渊源?欧阳先生对此反复做出阐释。先生指出,书法是关于汉字书写的学问,绝不能拿着一张字就叫书法。在写得好的人身上蕴含着一种了不起的旺气,他把美好、和谐展现给人们,打动人心,更有意义。欧阳先生讲了四句名言:“作字行文,文以载道,以书焕采,切时如需。”文,是载道的;书是焕发它的神采,使之成为一个活动着的、有感染力的形象,从而符合时代要求。先生特别强调,书法工作者肩负的责任是很重的,千万不要落在写几个字上,书法一定要和文化结合在一起。
    先生把书之事,析为书艺、书学、书道。书艺指技能方面的问题。书学涵盖文学、书法史、书论、鉴赏、鉴定等,可以汇集成很庞杂的许多大学问。他指出,书之为大学问,必应知其所以然也。书者,书字也。古者如何,今者如何,如何变来;所存字迹,作者为谁,资料文献如何辗转、传递;书论如何而优劣、高下,其理安在,公允之见如何;等等。书写内容则牵涉各种文学形式,诸如诗词曲赋等;书写形式,则大小横竖、载体不一等。总之,涉及广至无极,可以说,中国文化所到之处,文字的书写,无所不在。先生对书法艺术总结了两句话:“积学升华,书文结晶。”——郭振有(国家教育部原副总督学)

执鞭贵精严

    先生有谦谦君子之风,什么时候都不会冷漠、嫌弃,总是那么和蔼、耐心、宽仁以待。先生指导作业,不厌其烦,逐字评判,有时还要示范,指出关键,我收获颇丰。有了些许进步,先生也及时鼓励,而欠缺处先生则严格要求。有时为了纠正一个失误要反复多次、历时经月。例如临“大王”《丧乱帖》,有个“极”字,我开始临帖,反复临,有了点模样,让先生看,他说不够精准。再临,不够精微。再临,还欠细微。反复五六次后,自觉不错了,仍未过关,我告饶求明示。他说:“一般情况下,该说临得可以了,但按古人惟妙惟肖说法,‘察之尚精,拟之贵似’,你看,‘极’的最后收笔的方向,指向是什么?”原来,我的指向全向右下,而原帖却在此笔的尾端有个向左的小小的虚尖。先生说正是这个虚尖,说明王羲之的精妙。他能笔断意连,行笔自然通畅,丰富多姿。这不是故意为难,他的老师也是如此要求他的。我因此得知大家做学问的方法要严谨精微。
    先生的书法教学常有与众不同处。例如,他用解剖一个或几个字来分析,把一批字、一类字用偏旁部首来归类,用放大临摹来锤炼学生的眼力和把控笔的能力。这些方法看起来没什么新奇,但实践中,经过他的释疑解惑,会有很明显的效果。——薛夫彬(中国书协原理事)

欧阳中石书杜牧《汉江》

空极莫不容

    欧阳先生写过两句散句:“昊天无私覆,空极莫不容。”表面是写天,但我以为是他胸怀的自况。“开门办学”“从艺术到文化”是这一胸怀的具体落实。前者是在微观的学科点建设事业中寻求尽可能多的力量支撑;后者是在宏观的学科建设事业中构筑最广泛的资源基座。何以能有这样的胸怀?反诸先生自身,或许才能找到答案,这几乎是他为人从艺、接物应世时永远的态度。因为这种态度,他所涉猎的工作,都能迅速成为行家。大家耳熟能详的京剧、逻辑、语文教学等,莫不如此。
    怎样是“空极莫不容”呢?我曾随侍他参加一个书画艺术聚会,他在一位中年画家的画跟前,久久站立观摩。离开后,我问他:“那位先生画得好吗,这么吸引您?”他回答说:“我正在琢磨一个画画的问题,他的画法刚好能解决我的问题,我这是偷师呢。”那时他正好研究玉兰的画法,学校玉兰花开放时,腿脚并不利索的他,天天要求我随侍他去看玉兰,还拿了一个傻瓜相机,拍了一大堆照片,洗出来后,放在桌上随时琢磨。那一段时间,他画的玉兰,几乎是一天有一天的进境。
    影响力越来越大,能够自己支配的时间也相应越来越少,但时时能看到他的笔下出现了新东西。有一段时间,他的书房和居室分处两地,我日常随侍他,主要在书房。于是我问:“您不会天天晚上在家里偷偷临帖吧?”他大笑:“我看你们的临帖,就等于是我自己临帖了。你们临得好的地方,我就学过来;你们临得不好的地方,我就躲开了。”这几句话,其实就是孔子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,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”的翻版啊!1975年,他曾经从一位朋友陆庭栋先生手上借来一本《元倪墓志》,归还时间紧迫,于是拿一本中小学生用的大楷本临写了一遍。这个临本不知道什么时候被压到砚台底下,我整理砚台时翻出来了。他看了,也大为感慨:“当时要看到些好字帖,是真难啊!不临一遍,就放过去了。”一般看来,这只是善于学习、肯于学习而已,但如果没有“空极”的胸怀,又怎么可能这样去学习呢?!
    我在很多场合说过,欧阳先生对我有“再造之恩”。我从他这里,不仅学到了怎样建设学科点、建设学科,更为根本的是,他教会了我怎样为人为学。我亦步亦趋,虽不能及,但心永远向往之。——叶培贵(首都师范大学教授)

襟怀“俯乾坤”

    先生教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很多。有一次谈到笔势灵动问题,欧阳先生没有直接以书作示,而是从蛐蛐谈起“抖擞”。他说,看蛐蛐趴在那儿,打量对手时,触须转摆,随即啪地甩直,腿一直不自主地震颤。交锋之前,互相在这种冲震但又不蹦起、欲动而不动中积蓄力量。先生一边描述一边比画说:“这就叫‘抖擞’。写字就要有这种劲儿。写字要表现出时疾时徐的妙趣。要善于从多方面理解,不能穿凿附会,也不能打不开眼界。”
    一次,应泰山碧霞元君祠之请,年逾古稀的欧阳先生亲登岱顶,现场书写楹联。我有幸一路跟随,随时聆听先生讲述。欧阳先生是泰安人,出生于城里望山街上,真正是在泰山脚下长大的,对于五岳独尊的泰山文化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敬意。泰山人写泰山联,为真正体现碧霞元君祠这一泰山上最富有代表性的人文景观的特色,欧阳先生以工稳的楷书写了两副清人撰联。其行速缓缓款款,不是常见的魏碑气息,而是颇多清越之气。书兴正浓时,欧阳先生又写了一幅大字,自作诗《泰山颂》:“青松郁郁千年翠,碧岳苍苍万世尊。立地横空擎日月,支天转斗俯乾坤。”诗中原是“小乾坤”,这次书写改为“俯乾坤”。一个“俯”字,显示出主动容纳的胸襟与怀抱,道出中国人“天人合一”的哲学思想,这也是欧阳先生以此番亲历岱岳的体会改写而成。——谢小青(首都师范大学教授)

欧阳中石行书手批

别样思想者

    大家都知道,欧阳中石先生是艺术实践的大家,是著名的书法家,是京剧表演艺术家。可在我们这些经常围在欧阳先生身边的人看来,他更是一位真正的生活艺术家,他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,中学教育、诗词、国画、武术、球类,凡是他学过的、从事过的,无不深入其中,把握其规律,玩出新花样,提出新观点,让你眼前一亮,如醍醐灌顶。艺术家都是实践家,艺术直觉敏锐,而抽象思考不是他们的长处。欧阳先生不同,他的专业是哲学,从事过逻辑学的教学与研究,这种哲学的背景在当代的艺术家中可能是唯一的。有了这种哲学头脑的训练,使得他总能在大家常见的艺术现象中提出值得深思的问题,使得他总能高屋建瓴地提出大家不曾思考过的问题,可以说他是艺术家中的思想者。
    欧阳先生曰:“作字行文,文以载道,以书焕采,切时如需。”“切时如需”的“需”,不仅仅是时代所需、社会所需,更重要的是我所需,我的日常生活所需,我的内在生命所需。所谓日常生活所需,即此时此地,我所需,即当下所需。通过书写,让“道”的光辉照耀在平庸无奇的日常生活中。你在这光辉里认出了自我,是你与“道”的相遇,也是与自我的相遇,也是与命运的相遇。这一刻,就如同王羲之的一点,从宇宙时空中雕刻出来,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,独立、自足、永恒。它呼应着远古,也召唤着未来。时代是需要我们去超越的,而不是去跟随。一个时代是由这个时代的人所创造的,这个时代的人赋予这个时代以精神,人的精神高度决定了这个时代的高度。命名一个时代的不是它的先锋,而是它的高峰。先锋并非高峰,我们要攀登高峰而不是要做先锋……这是欧阳先生一再谆谆教导我们的。——张传旭(山东大学教授)

古意焕新姿

    在欧阳中石先生的书法品评中,奉行、突出着见天趣又具古意、熔铸传统而出新的审美标准。先生的品评,标举“天趣”“古意”“自然”的书风。
    先生所提倡的“天趣”“自然”,是天趣中有规矩、自然而合古法的,他曾谈到自己师父的学书经历:“他这时的字特别隽秀,既没有了‘馆阁’的板滞,又没有了板桥的矫揉,而时有天趣,又不失规矩;既没有了规范的拘束,又没有了逞奇的匠意。”说张裕钊的作品“古意”:“至若稍大一点的行书,写起来恐怕比其楷书快不了多少。这种着意意态的营造而不在速度上用力的写法,正合古意。虽然有了灵活飞动的旋律,但仍不失法度严谨的力作,这便是古人汲汲以求的艺术境界。”先生关于“天趣”“古意”的品评角度,秉承和发扬了“天资”与“功夫”和谐统一的古代书法审美传统。

欧阳中石书自作诗《喜读富春山居图》

    欧阳中石先生注重“出新”,赞扬“别成一格”的书法家和作品:“颜真卿之行草又出二王而外,别成一格。”“至若王宠、黄道周、倪元璐、张瑞图、王铎、傅山等人也都各有专擅。清代书风更起突峰,变法者日多,金农、郑板桥、邓石如、赵之谦……都别出机杼,俨然门户。邓如石的篆书法度严谨而婉转通贯,赵之谦之楷书篆隶入楷而和谐典丽。”认为张裕钊在尚碑形势下“应运而生”,破“馆阁”而自唐入魏,用笔苍劲,峻如刀削,锋敛而见芒,结体修瘦,严谨有制,外方而内圆。既有了古意,又颇有新意,自立一家之体,别立一家门户,不同于清一代的诸家。
    先生认为,创新必须“善于熔铸”,有深厚、扎实、丰富的古典传统功夫。在创新和传统的关系上,先生指出,创新不是代替过去、打掉传统,而是对传统的丰富和发展。欧阳先生强调了书法“天趣古意,熔铸出新”的文化内涵,突出了天趣与功夫、创新与法古和谐统一的创作观念,对当代书法教育、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。——宋民(辽宁师范大学教授)

文章摘选自《大学书法》,题目为编者所加。

来源: 中国书画报


 
网站首页  |  艺术动态  |   书画名家  |   网上画廊  |   陇原书画  |   书画评论  |   名家访谈  |   创作心得  |   视频之窗  |  
Copyright © 2005-2020 大为书画网 (www.gsdwhm.com) All Rights Reserved
业务热线:18893142737  13893239127  邮箱:gsdwhm@163.com
地址:兰市州安宁中兴小区7-6-3   建议使用1920*1080分辩率
本网站所涉及的图片均来自大为书画网  最终解释权归大为书画网所有
网站ICP国家统一备案号:陇ICP备13000632号-1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910号